对于大脑复杂组织和相互连接进行可视化,是人类的长期追求之一,这导致了现代神经科学和神经病学的重大发现。多普勒成像是超声血流成像的主要方法,包括频谱多普勒(连续波、脉冲波)、彩色多普勒(彩超)、功率多普勒等。功率多普勒显示血流功率的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,从而反映血容量的时空分布。大脑中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常被作为神经元活动的指标,以推断大脑的功能活动。传统的超声多普勒血流成像的主要局限性在于不够灵敏,无法检测出小血管的低速血流;而发生血液动力学反应的主要是小血管。
近年来,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功能超声成像的方法(Nature Methods 2011,Nature Methods 2015,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7, Nature BiomedicalEngineering 2018, Nature Methods 2019)。功能超声成像(functionalultrasound, fUS),与功能磁共振成像(fMRI)对应,又称为超声脑功能成像。研究表明,功能超声成像的信号强度与局部血细胞比容(或分辨率单元中的散射子数量)成正比,因此与局部脑血容量(cerebral blood volume,CBV)成正比。该方法能够对整个大脑的脑血容量进行检测与成像,并且灵敏度大大提高。超声脑功能成像(或功能超声成像)是一种崭新的技术,通过神经血管耦合,对大脑功能活动进行高时间/空间分辨率、高灵敏度、便携、易用、动态、无创或微创的检测,填补了功能磁共振和光学成像之间的空白,并可与电生理记录、光遗传学甚至PET成像兼容,能够用于在从小鼠到非人灵长类的多种动物(包括清醒和自由移动的小动物),可望成为神经科学家、病理学家与药理学家的重要工具。临床上,可望用于新生儿、术中的脑功能成像甚至脑机接口。
清华大学灵感实验室(MUSE Lab)将研究超声脑功能成像方法,并应用于新生儿与术中成像。